• 80% 的女性都经历过的伤痛,却总被说成“小题大做”

  • 发布日期:2024-08-23 11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    一次选题会上,编辑部聊到了最近引起网络热议的性骚扰事件。

    结果大家都有同感,每当受害者挺身而出指控骚扰,哪怕事实清晰、情况属实,也总能看到迷惑的评论。

    TA 们将恶行的原因归结为衣着、时间、地点……除了施害者。

    图片来源:抖音、微博

    或许你会觉得,这些只是同温层以外的世界的杂音,不必太在意。

    但现实中,类似的论调其实无处不在。当我们和周遭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,不少女孩都在沉默后,讲述了那段交缠着伤痛、困惑与自我怀疑的记忆。

    “在一次饭局中我被领导骚扰,事后向朋友倾诉,她没有关心而是质问我:那个人心思不正你应该早有察觉,为什么还要跟他去吃饭?那一刻胸口就像被巨石堵住,整个人窒息一般的难过。”

    “小时候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变态露阴癖,我哭着跑回家告诉爸妈,但他们只是安慰我说:事情也没那么严重。仿佛这只是小孩子的玩笑,我被巨大的无助感淹没,除了责怪自己胆小懦弱,不知道该怎么办、能求助谁。”

    每当性骚扰发生时,外界常常把责备和质疑的刀刃指向受害者,而更让人心痛的是,握着这把刀的人有时正是家人和朋友。

    TA 们未必出于恶意,但在受害者最需要保护和关怀的时候,亲密的人施加的二次伤害,是比被骚扰更可怕的深渊。

    今天,KY 想借一些真实的读者故事告诉大家:伤害人的不只是性骚扰本身,对它的讨论也不应止于如何预防,我们更需要的是,一个值得信任的、支持性的环境。

    指责受害者,就是在为施害者掩盖罪行

    你没跟他暧昧吗?不然他为什么骚扰你

    一颗糖,35岁,女

    曾经被一个年龄能当我爸的领导性骚扰。最初他在微信聊天时会用一些暧昧的称呼,我还当做是他年纪大用词习惯有些过时。

    但久而久之,他的行为愈发出格,直到在某天以调岗为要挟向我提出恋爱诉求,纠缠之间他更是丧失理智,强行搂抱、亲吻我。

    我用力挣脱,跑到路边哭着给朋友打电话希望得到一些安慰和建议,但听到的却是各种对我的怀疑:「你没跟他暧昧过吗?」「会不会是你给他释放了错误的信号?」

    我相信她没有恶意,我只是不明白,为什么对朋友也无法摆脱这种肤浅的受害者有罪论。

    而真正可怕的地方还在于,当她表达了这种质疑后,我自己内心也隐秘地泛起涟漪:是不是真的如此?是不是我也有错呢?

    图片来源:《日本之耻》

    你如果早点回家,就不会遇到这种事

    匿名,28岁,女

    曾经跟一个男生约着唱歌,散场时他执意要送我回家我没有拒绝。

    结果走到单元楼道时,他突然强行吻我并上下其手。我也不知哪来的力气,猛地把他推开还大喊了一声「滚」,然后马上跑回了家。

    第二天我惊魂未定,但还是决定把遭遇告诉爸妈。妈妈竟然说,女孩这辈子都会经历这种事情。而爸爸只是质问我:「为什么要让他送你回家?你早点回来就不会遇到这种事。」

    你看,我勇敢地拒绝了骚扰,到头来还要被最亲的人怪罪,真的好无力。

    在有关性骚扰的讨论中,受害者有罪论屡见不鲜且花样百出。

    穿得那么暴露不就是想勾引别人吗?总是和领导单独沟通,是想借此上位吧?以后不要回来那么晚。你长得漂亮,所以才被他惦记。

    不管这种指责是粗暴还是温和的,都暗含着同样的逻辑谬误:将不幸的发生归咎于受害者个人,而完全忽略外部环境因素,并默认施害者是有正常理性的,不会无缘无故伤害他人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她和她的她》

    但为什么,恶行发生时人们总是容易将责任推给受害者,即便遭遇不幸的是自己的至亲?

   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,心理学家提出了「公平世界假设」,认为人们迫切地需要相信世界是公正的,所有事情都有因果,厄运不会无理由地降临[1]。

    当恶行发生时,为了保护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,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责怪受害者。因为承认世界存在不公,厄运会随机降临,是让人恐惧和不安的。

    对受害者的指责和质疑,实则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心

    然而,当我们开始以「完美标准」审判受害者,公正的天平也就倾斜了。

    它让本就经历了伤痛的人,更加孤立和无助,并深陷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

    但那些心怀不轨的人,却可以利用受害者有罪论去洗脱罪行,创造骚扰的契机。

    当目睹罪恶的第一反应是帮它穿上遮掩的外套,当受到骚扰的人不再敢于发声控诉时,我们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呢?

    图片来源:《她和她的她》

    沉默不作为,只会成为罪恶的帮凶

    风言风语对你也不好,让它过去吧

    匿名,27岁,女

    上高中时我经常去数学老师家补习。他对我照顾有加,开小灶、买零食,当时的我把这些行为理解为是因为我学习好。

    结果有一次补课我正在认真做题,他的手突然揽住了我的腰开始乱摸,当时我完全僵住了并努力让自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,但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打在课本上。

    回家后,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,希望她能帮我讨回公道,去痛骂那个无耻的人。但妈妈只是让我不要再去补课了,还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,如果闹大了风言风语对我不好。

    后来我提心吊胆地读完了高中,每次上数学课都怕到不行,我不想,也不敢听那个人讲课,数学成绩一落千丈,但我并没有很难过,我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失望,也惩罚着自己的软弱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不能说的夏天》

   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,与性有关的暴力,对受害者和 TA 的家庭来说,从来都是丑事一桩。传出去,是要被笑话、被非议的。

    这种观念导致家庭成员担心名誉受损,从而在面对骚扰时常常选择沉默和不作为。

    如果受害者是孩子,大人对现实无能为力,就更容易把刀口转向弱小的受伤的心灵,以获得一种掌控感,这便是残酷现实。

    但沉默、装作无事发生,无法换来安稳,只会成为罪恶的帮凶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就算敏感点也无妨》

    得不到支持,痛苦不被看见,是一种残忍的情感忽视。

    它让人怀疑自己的价值

    为自己有情感需要而感到愧疚

    甚至于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

    对骚扰的无知,让受害者陷入孤立

    黄色玩笑而已,别大惊小怪的

    匿名,31岁,女

    有一次下班跟一个男生约会,我先到了餐厅,因为有点饿就从包里拿出香蕉准备先垫垫肚子。

    结果隔壁桌几个男的时不时地往我这边看,窸窸窣窣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,还对着我邪魅一笑。当时我觉得很恶心很气愤,但因为力量悬殊也没敢回击。

    等男生到了,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,没想到他只是笑了笑,然后不以为然地说:「黄色玩笑而已,别大惊小怪的…」真的对他瞬间下头。

    其实想想看,从小到大类似的事情经历、目睹了太多次,但周围的环境都在默许它,如果你觉得不适就是你小题大做。我不懂,希望被尊重是什么很过分的要求吗?

    图片来源:《就算敏感点也无妨》

    很多人对性骚扰的理解还停留在「让人不适的身体接触」,这也是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  当人的感受被质疑、痛苦得不到承认,会更容易陷入孤立和无助。

    实际上,性骚扰的种类和形式远不止于身体接触,根据最新几部法律法规的界定,它的构成要件有三:

    1.违背他人意愿;

    2.施害者的行为中只要有性含义,无论是什么形式、什么企图,都构成性骚扰;

    3.性骚扰的界定只参考受害人的主观感受,不需要考虑或追究施害者当时的主观目的。

    《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(参考文本)》和《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(参考文本)》的联合指导文件

   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一十条

    所以,性骚扰行为包括但不限于:

    言语骚扰

    视觉骚扰

    动作骚扰

    网络骚扰

    任何一种形式,只要当事人感到自己的身体、性身份、性自主等被冒犯了,不用怀疑这就是性骚扰。

    这种确认,是每个受害者首先值得拥有的东西——不要再被自我怀疑和来自他人的怀疑二次伤害。

    当身边的人遭遇骚扰

    我们如何做一个支持者?

    关于性骚扰,我们有太多针对「如何自保」的教育。

    但反击骚扰,不是受害者一个人的责任,旁观者也可以积极干预和介入。

    特别是朋友或家人遭遇了不幸,出于信任选择对你倾诉,相信 TA 的遭遇,承认 TA 的感受,就是最大的支持。

    当然,你可能不知道做些什么,也怕说错话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。我们整理了一些具体的谈话方法,希望可以帮到你。

    · 认真倾听

    倾听说来容易,但事实上「不听」或「没有耐心听」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。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,「是不是你想多了、是不是你太敏感」依然是对性骚扰受害者的普遍看法。

    而作为支持者,我们应当给予受害者无条件的倾听。保持专注不要打断,可以用真诚的眼神和肢体语言表示你在认真聆听。

    比如当朋友告诉你 TA 在地铁上遭遇性骚扰时,不急于询问细节或提供建议,而是说:

    「我在这里,慢慢说,我会认真听。」

    或者只是安静地点点头,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支持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就算敏感点也无妨》

    · 承认感受

    确认受害者的感受是合理的,不要质疑或贬低 TA 的情绪。

    比如受害者说:「我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」,我们可以回应:

    「你有这种感受是完全正常的」「我能理解你有多痛苦,我会陪着你」。

    当然,每个受害者对痛苦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。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评判,确认 Ta 的感受:「你现在感觉怎么样?别害怕,我在。」

    · 不要指责

    在当下,受害者有罪论依然盛行。这样的环境常常让 TA 们陷入自责,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了性骚扰的发生。

    请无条件相信受害者的感受,不要进行无端的指责或质疑。

    不要说:「为什么别人没遇到,就你遇到了?」,「那天你不该喝酒」,「你当时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对方误会了?」……

    我们应该告诉 TA:

    「这不是你的错,该被谴责的是那个恶心的骚扰者。」

    · 鼓励 TA 的勇敢,也允许偃旗息鼓

    强调受害者的勇敢,肯定 TA 愿意倾诉和寻求帮助的行为。

    「你能说出来,就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,真的很了不起。」

    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享的人就是软弱的。

    自我表露从心理到情感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消耗,受害者没有准备好,不想说出来,是完全正当的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就算敏感点也无妨》

    · 尊重当事人的主体性,不要帮 TA 做决定

    我们可以询问受害者需要怎样的帮助,比如,是否需要报警、寻求心理咨询或者提供法律建议,但要强调最终决定权在 TA 手中。我们可以说:

    「如果你想报警,我会陪你一起去。」

    「我知道一位很好的咨询师,如果你愿意试试心理咨询,我可以帮你预约。」

    我看见了你,我听见了你,我相信你。对性骚扰受害者来说,支持性的环境是帮 TA 们走出阴影的一点光亮,更是点燃内心力量的火种。

    这种更良善的观念土壤并不会凭空出现,但我们可以选择耕耘、选择培育。

    用邓布利多的话说,我们的选择远比我们的能力,更能真正展现我们是谁。

    图片来源:《人间世事》

    当骚扰发生,作为旁观者不再沉默,是帮助受害者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。

    除了在骚扰发生后成为受害者的支持力量,我们还可以在看到各种小的、成问题的互动时,去做一个干预者、反击者。

    当然,反击骚扰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,它需要我们的同理心,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和练习。

    作者 / 齐德龙

    治愈人的不是时间,而是行动。

    监制 / Emma

    编辑 / KY主创们

    插画 / Abby